慈禧和奕欣婉转的向果兴阿表达了,朝臣希望可以借鉴英法模式改革的想法,果兴阿很痛快的就表示了支持。欧洲的英法模式,其实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宪政模式,而满洲模式则并不成熟,果兴阿抄袭了许多模式难免有不兼容的地方。长春其实也摸着石头过河,自己还在修补完善。北京若是能借鉴英法模式,不但可以让政治体制多样化,也可以探索另外一条不同的道路出来,果兴阿当然是支持的。
大清这次改革,基础还是颇为坚实的。自从清军不敌朝越之后,民间便出现了许多维新派人士,他们积极进行宣传和组织活动,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经验教训,在各地创办了许多报刊、学会、学堂,为变法制造舆论。所谓的维新变法,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朝野内外都知道大清必须变一变了。民间舆论的反应非常积极,上海有时务报,天津则有严复主编的国闻报,一南一北皆为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学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成了强学会,创办了中外纪闻。后两者影响有限,但却让主办者声名鹊起,从小有才名变成了时尚先锋。
翁同龢、文廷式等中枢重臣,组织了大批在京官员,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上书,直奏光绪皇帝要求变法图强。在京的应试举子,也顺应时政潮流,玩了一把公车上书。果兴阿喃喃提起的康有为、梁启超也组织了一帮人,可是规模实在太一共才三十来个人,还都没啥影响力,聚会了一场,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慈禧、光绪、奕欣等大清统治者已经定计,又有中枢翁同龢,地方张之洞等大臣上书,变法运动自然轰轰烈烈的展开了。光绪皇帝意气风发的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而且动作非常的巨大,光绪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猛烈的要求除旧布新。变法的内容包括,文教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社会改革、政治改革等一系列的措施,慈禧别的都不太懂,觉得有点道理便也没干涉,可是这个政治改革却有点腻腻歪歪的感觉。
光绪的政治改革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开放言路,二是精简机构,三是任用新人,四是开懋勤殿。第二条精简机构,完全就是老生常谈,变不变法朝廷也是常年念叨这事。第一条除了开发报禁之外,也毫无新意,武则天都干过让老百姓上书的事。第三条和第四条,就是慈禧最不顺眼的地方了。这个任用新人,没有丝毫的逻辑性可言,现任堂官并无过失,凭什么给新人让位。而且这些新人是以什么标准选拔出来的呢!凭什么判断他们就比老人强,凭皇帝看他们顺眼吗?仿效康熙、乾隆朝旧制,重开”懋勤殿”,更是触及了许多人的底线。这是什么意思,废除军机处吗?懋勤殿内大臣,全是光绪的私人,当朝的重臣又该怎么办。懋勤殿成了帝国的中枢,光绪这是要洗牌夺权啊!
“康有为其人如何?”无关痛痒的前两条,慈禧都同意了,人用新人也给光绪开了个口子,不过重开懋勤殿则被慈禧给拦了下来。慈禧还是对乖宝宝一样的光绪寄予希望的,所以并没有什么大动作,不过对于民间舆论中颇为抢眼的康有为有点上心,果兴阿的喃喃自语,慈禧还是记得的。
“南海康某,不过一妄人耳!康某早年曾在京中某御史幕中,于今上亲政之际,代拟恭请太后继续垂帘一折,言词极为偏颇,御史因此革职。康某流落京中,致书于京中显贵多人,言多阿谀,然因才不过秀才之资,且气节全无,并不见用。其返乡后,连做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二书,于新学上颇有见地。刘坤一、张之洞等均慕名见之,然其谈夸夸实无才干,其自撰之书仍有不能自解之处,诸公皆厌弃之。后详查方知,康某所做之书,具为剽窃自广州廖平,并非康某之才学。江南诸公早有断言,南海康某才具全无,品性低劣,唯善虚言蛊惑自彰其能,不过一妄人而已!”康有为最近在京里名气也很大,李鸿章还真就特意了解过其人其事,然后只能送给南海康某一个大白眼,这孙子就是一个剽窃别人学说的大忽悠。
“皇帝变法的纲领多非重臣提议,且手法颇为激烈,莫不是出自此人手笔?”慈禧对这些后辈晚生放心了一些,不过也怕光绪跟着这些狂热青年跑偏了。
“万岁爷近日接见了许多维新派人士,都是些年轻后辈,诏对的时间都不短,不过这个康某目前尚未面圣!”荣禄也不带兵的时候,也在慈禧面前伺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