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卦象解读的历史源远流长。
学界一般认为,《周易》古经六十四卦大致成书于西周初期。其原只有“经”的部分,后来出现了解释古经的《易传》十篇,传说为孔子所作,汉儒将经传连在一起并行。
在《周易》成书之前,古人通过观察天地、男女、动静、寒暑等自然事物或自然属性,发现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从而产生了阴阳的概念,并创造了阴爻(--)和阳爻(—)两个符号来代表。
后来,古人将三个爻叠成一卦,产生了八卦。八卦最早用来象征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八种自然事物,后世又多用于象征多种类型的其他事物。
为了进一步探究和表达宇宙间的变化,古人又将八卦两两相重,从而产生了《周易》的六爻卦,并填写了相应的卦辞和爻辞。
从春秋时期开始,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周易》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释,相关着作有两三千种,流传下来的近千种。这些解释和研究的典籍通常被称作“易学”。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学者和流派对于卦象的解读可能存在差异,但总体上都是基于阴阳、八卦等基本概念和原理,试图揭示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以及人事的吉凶祸福等。
例如,朱熹提出的“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是按照八卦符号的形状编的顺口溜,用于帮助记忆卦象。而八卦本象的最初意义,在宋代出版的《周易图》中有如下描述:乾三画而为天,以一涵三;坤六画,偶二而涵六,天数本一,地数本二,天奇地偶之本画,妙理在一涵三,二涵六。震为雷,雷出于地下,故一阳在下,其根基为阳,所以为动。艮为山,山形于地上,故一阳爻在上,山体与地体相同皆土,其根基为阴,故为止,有阻挡之意。坎为水,水蓄于地中,故一阳在中,阳为动,所以坎“动者在中”。巽为木,木从地中生长出来,下为一阴爻,阴柔而阳刚,故木始弱而终强。离为火,火出于木中,故一阴在中,阳明而阴晦,所以火外明而内晦。兑为泽,泽钟于地上,故一阴在上,阳燥而阴润,所以泽外润而内燥。
在解读卦象时,还可以从奇偶、刚柔、上下爻的位置等方面获取信息,例如从奇偶可读出父母儿女;从刚柔可以解读出强弱;从上爻为外、下爻为内,可以解读外部和内部信息;从下爻为开始、上爻为结束,可以解读前后的信息等。
需要注意的是,《周易》卦象解读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领域,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而且其并不能被科学所证实,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哲学思考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启示和影响。在对待《周易》卦象解读时,应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避免过度依赖或迷信。
在中国古代占卜术中,《周易》卦象解读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与“大道之源”,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之一,与《山海经》《黄帝内经》并称“上古三大奇书”,与《老子》《庄子》并称“三玄”,还被誉为“东方圣经”,是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明有别于西方的思想根基。
其地位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后人尊孔:孔子对《周易》下功夫最大、思虑最多且最为赞美,他的努力使《周易》由卜筮之书转为“人文化成”之经典。《论语》中记载孔子曾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2. 传承脉络清晰:秦始皇“焚书”时,《易经》由于其卜筮的性质,仍有连续传承,这为其成为六经之首增加了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