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我以前空闲时写的小作文,也不是正文,抱歉。
今天突然想到榆钱儿,小时候的这个季节,已经可以采来做窝窝头吃了。
那个时候,曾祖母每年都会做。榆钱曾经是帮她渡过困难时期的食物,有它在,就有安心的感觉。
她的院子里,有一颗大榆树,很有些年头,我总喜欢在树下玩。
后来,树被砍掉了。
只剩下一截木桩子,光秃秃的裸露在地表上。
木桩下面是它经年发达的根部,因为挖掘的价值不大,幸存了下来。
起初,我总是很不习惯,站在熟悉的位置,头顶却不再是葱郁绿叶。
有时抬头看,阳光刺的眼睛生疼。
许多年过去了,木桩已经在经年累月中慢慢腐朽,归于尘土。
长大后的很多年里,我再也没见过榆树,也没吃过榆钱窝窝。
但是,我好像还记得它的味道。
她说,不过是被寄放在亲戚家养了大半年,一年的时间都没有。都这么多年过去了,姐姐怎么还在“记恨”。
没有被放弃过的人,真好啊。
其实,我也想问自己,一提到这件事,怎么你还是想哭?怎么还是委屈一如当日?怎么还是过不去?
甚至,变得如此敏感?
难道这一切,都是我的错吗?
她不知道,直到很多年后的今天,我依然清楚的记得,六岁时寄人篱下的点点滴滴。
记得早上起来家里没有人时的害怕,没有早饭吃的饥饿;
记得做噩梦半夜醒来,浑身冷汗,亲戚就在身边却不敢发出一点动静,睁眼到天亮时的无措;
记得考试满分却无人分享、无人夸奖时的失落;
记得亲戚夫妻吵架,自己成为出气筒时的委屈;
记得时时看人脸色,事事小心翼翼的谨小慎微;
……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种日子,没经历过的人永远都不会懂。
黛玉是父母双亡,迫不得已寄人篱下。她应该想不到,在二十一世纪,有人父母双全,竟也和她有相同遭遇。
有一天我突然明白,也许不是“记恨”,只是不能忘记,不能忘记自己曾经被“放弃”、被“流放”过的事实。
有一点点像《唐山大地震》电影中的小女孩方登,亲耳听到母亲说,救弟弟,一瞬间心如死灰。
我知道他们有苦衷,我也知道生活很难,但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清楚的明白自己不再是他们的优先选择,而是可被选择、可被取舍、甚至是可被放弃。
信任一旦被打碎,就再也恢复不到当初的样子。家庭也是如此。
好像从那个时候开始,冥冥中有一种感觉,他们三个是一家人,只有我,被排除在外。
这种感觉,即使是后来他们回来了,我回到了自己家,时不时也能感觉得到。
不安感从何而来,就从这里。
有一段时间我像是走进了死胡同,常常会想,如果真的有一天,要父母做选择,他们会选择我吗?
我不敢肯定。
但是,应该有更大可能会选弟弟。
也是那个时候,我对弟弟的敌意愈发强烈。
年幼的我不敢怪父母,只能怪比我更弱小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