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3章 洋务运动总序(1 / 1)道光一统寰宇首页

洋务运动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第一次也是大规模生产工业的时候,这次的工业化生产整整持续了三十多年,使得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但这也是和国际背景有着重大的影响。

朝廷的一部分官员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这样一部分人被称为洋务派。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所以认为我们跟英国人亦或是法国人,我们虽然都打赢了,但也从侧面看出我们的武器装备还是军队上面远远不如英法等国,西方先进的器物以及技术我们是得学习,去改进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才是发动洋务运动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点。

而且在经济贸易领域我们就是远远比不过人家,由于工业文明下的大机器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模式使得西方的工业产品和加工后的农产品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成本都远远优越于传统农耕文明下的小门小户的小农经济所生产出的产品,因此,中国长期以来的贸易大国的地位和国际贸易上的优势渐渐丧失,经济发展遭到了新兴经济模式的严峻挑战。然而就算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得顶住压力进行工业化。因为我们的国家不趁早进入工业化,而靠所谓的炮台和几艘战船完全抵挡不了西洋诸国的武力进攻,所以进行洋务运动是有必要的。

而且发动洋务运动的话,就必然逃离不了一个话题那就是所说的近代化,就是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思想文化理性化,那么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皇权就一定会被近代化所替代,但这是永远不会被允许的,不仅是我,还有全中国这么多的百姓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权威,如果没有的话,那必然陷入国家动荡,百姓生灵涂炭的结果。所以除了皇权不被替代以外,其他的我都可以允许。

而且这个时期的清廷内部已经开始了慢慢的由守旧派朝改革派进行倾斜,而这帮改革派也抓住了这个时机开始了上书,肯定的是一定有那四个人:曾国藩以及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四个人,还有就是老臣文祥他可是厉害的角色,还有就是海军事务总理大臣沈葆桢、以及刘坤一和唐廷枢这么几个人,直接将朝廷充实满了。还有一个人就是张謇,他就是那个创办生纱厂的大老板也是一个比较厉害的角色,有了这么几个人我们的洋务运动也可以提上日程了。

在一次朝会之上,我公然提出了要进一步发展工业化,果然没有许多人进行反对。那有人会问了那穆彰阿以及其他的守旧老臣都去哪里了呢?他们都是一帮苦读四书五经的人,我能拿他们怎么办?只能让他们发回原籍养老去了,当然国家不会出钱,让他们的后代去赡养他们吧!随后,曾国藩站了出来说:“始而演习,继而试造,认为内可平乱,外可御辱。”,而后李鸿章站了出来:“圣上,大清国如今之计,只可引进西洋之器物,即可。我等可为中体西用,洋为中用。我大清制度之上远比西洋各国先进,不过是器物问题。”,张之洞也说:“圣上,李大人说的不无道理,故请圣上下令,进行改革吧!大清国等不了了。”。随后我也不多说什么,下令:“全国各地允许兴办工厂,冶炼钢铁。铸造器物,引进西洋先进器物,于本地进行建造和学习。均由国家来承担一部分费用,其余由地方自己承担。”,这道指令一下,加上一月十一日他们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开始,这三十五年是个契机,我国要在三十五年之间超过西洋一半以上的国家,虽然比较困难但是我们也是要沉住气进行反击,不能只有一个大国的空壳,空有其表然而内在却并不好,就会被他人所觊觎。

我们打出了自强的口号,毕竟要自强就要武器。而且上述的这一帮人主张学习西方的声、光、电、化、轮船、火车、机器、枪炮、报刊、学校等,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帜。认为要富强,使中国“有备无患”,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甚至社会政治学,因此提倡兴“西学”、提倡“洋务”、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迠立新式军队,达到“自强”目的。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工业化就慢慢的往上进步了一个巨大的空间。随后,洋务运动的兴起也为后面我们收复失地以及保卫国家安全都是密不可分的。

下面就是洋务运动兴办的一些成果,洋务运动的总序也就在这个时候结束了,新的时期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