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三事件以后,进图书馆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有的是来看书的,有的是来找熟人谈心的,有的是病房没有坐处,来休息的……他们已不把进图书馆看成是走白专道路了。 那时的职工,似乎胆子也开始大了起来,见到熟人,有些人就按压不住心中的烦恼,要吐露心声,舒展一下压抑了很久很久的心情。 徐一直埋头做自己的事,从不去关注别人的谈论。但谈论同一个话题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时,也免不了要引起他的关注。 这些人共同的话题,是子女的教育、出路问题。停课闹革命,已闹了好几年了,孩子们也就失学好几年了。 现在,大学“毕业”的□□生,不仅没有学到本事,也毕不了业,还得住在家中,依靠父母抚养,占据拥挤的住房。 高初中和小学“毕业”的,升不了学。听话的还能帮家中做点事,替父母分忧;不听话的,整天惹事生非,让家人提心吊胆的过日子;更糟糕的是,九岁十岁的,还进不了小学,成了文盲、超龄生(超过读书年龄的学生)。 孩子总是父母的心头肉,那个年代,虽然没有望子成龙的人,也成不了龙,但还是期待他们,有个较稳定的工作,有口饱饭吃,有个栖身之地,成个家,生儿育女,养老送终。 千家万户同样面临着,对孩子未来的焦虑,能不烦恼吗?那些体弱多病的,那些风烛残年的,自知在世的日子不多了,更是期望早日能看到子女,有一个能避风雨的家,再闭上眼,安心地走上黄泉路。 医院里的知识分子多,他们绝大多数,世世代代,都出身于书香门弟,始终相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自有颜如玉”。 不是么,他们的工资,是工人的□□倍;他们住的是医院最好、最宽的新房子;荒年时,国家还要发给他们特供票证,让他们少挨点饿,多吃点油荤;他们能挽救他人生命,受到广大病人的尊敬;还不是因他们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吗! 现在不能“诗书传后人,笔墨写乾坤”了,内心的痛苦不言而喻,但又都束手无策,就想通过谈心,找个对策。